如今,数字货币成为热门话题。Facebook 拥有 27 亿用户。它推出 Libra 这一行为,引发了关于能否瞬间实现全球货币数字化统一的争议。很多人对其抱有期待。然而,这实际上隐藏着诸多复杂问题。
用户数量不等于经济场景
Facebook 拥有 27 亿用户,看起来规模庞大。例如在印度,印度人口众多,Facebook 的用户数量也不少。然而,印度很多人的经济状况存在很大差异,仅仅通过用户数量的累加来衡量是片面的。全球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系的人口能够达到 27 亿,Facebook 所构建的经济场景与阿里巴巴等巨头所处的层级完全不同。这表明不能仅仅因为人数多就认为能够统一全球货币。另外,货币的使用场景非常复杂,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金融环境。
在不同的地区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,货币的需求和使用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。例如非洲的一些小国家,它们所需要的是与自身贸易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货币体系,而并非是 Facebook 那样拥有庞大用户群体所可能带来的相同的数字货币。
误读统计数字
仅依靠 Facebook 这一家公司的数字社区规模与意愿,便想达成统一全球货币的目标,这明显是对统计数字的错误解读与不当运用。全球货币体系是由多个主权国家的货币所构成的。就如同欧元的诞生,是历经众多欧洲国家历经多年的协商以及相互妥协才得以形成的。而 Facebook 并不具备这样的基础,仅仅凭借其用户数量,从逻辑和实际情况来看,这就是一个虚假的命题。
并且这种错误认知会持续扩散。有的人认为只要数字技术足够优良,任何货币问题都能够得以解决。然而实际上,货币有着它自身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逻辑,并非仅仅依靠数字技术就可以处理好。例如比特币,尽管它是一种特殊的数字货币,但是在众多国家无法应用于主要的交易场合,这是由于它不符合传统的货币逻辑。
技术与货币逻辑混淆
数字技术若肆意膨胀,就会致使技术逻辑取代货币逻辑。很多时候,技术的发展强调技术至上,然而在货币领域,社区需求以及经济稳定才是关键的。就拿 Facebook 的 Libra 来讲,不能仅因为技术具备可行性,就忽略货币背后的经济关系。像某些国家的高通货膨胀地区,他们需要的是稳定的货币,而非被技术盲目驱使的未经检验的数字货币。
这种混淆会导致技术决定供给并且规划需求。在实际的市场环境里,货币的供给与需求是较为复杂的。就如同美联储在调整货币政策的时候,是根据美国的经济形势来进行的,而并非仅仅基于技术方面的考虑。如果 Libra 强行推进的话,将会违背货币供需的基本法则。
数字货币本质
很多被称作可交易的“数字货币”,其实是数字资产。像稳定币,它的目标是稳定交易价格,然而其发行量和交易量需要进行调控,这展现的是数字资产的基本特征。Facebook 的 Libra 即便有着宏大的愿景,但它并非由发行者单方面决定。在中国等众多国家的金融市场中,是依据实际的市场需求来确定一种金融产品的性质。和国际货币相比,它有着完全不同的形成机制。
发行者将其完全交予使用者达成共识,它更倾向于呈现为资产的形态,而非货币的形态。在跨国的金融交易过程里,这种不属于货币形态的金融产品遭遇到了诸多的风险。就如同一些企业所发行的虚拟货币那样,根本无法与法定货币处于同等地位,仅仅能在特定的小范围之内被使用。
高风险问题
这种将主权货币纳入非银行的数字化国际兑换体系的做法,面临着法律方面的风险以及财务方面的风险。在国际范畴内,国际汇兑的监管是以银行监管作为架构的,对于这种非传统的数字化汇兑体系,其包容度是比较有限的。例如,倘若某些局部地区对监管政策进行调整,那么整个体系就有可能会受到冲击。
这种体系很脆弱,小的政策变化会让体系面临失衡风险,国际经济形势波动也会如此。就像次贷危机期间,美国金融体系里的一些创新金融产品,由于监管不到位和风险控制不足,从而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。
脱离实际的创新
此时推出 Libra 以寻求主权货币数字化的大一统是不切实际的。许多发展中国家,其自身的金融货币体系仍在持续发展和完善。例如东南亚的一些国家,它们正在竭力提升本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。若强行推出这种大一统的数字货币体系,就会收窄满足数字货币实际需求的范畴,而盲目去追求数字外汇等宏大目标,平衡是很容易被打破的。
那么,大家认为 Facebook 若要对 Libra 的构想进行完善,从哪些方面着手才能够更好地契合全球金融体系的需求?